当前,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,农民民主意识、参政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,要求参与民主管理和对村务及时、全面公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。近年来,耀州区紧抓村务公开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实效,有效地化解了干群矛盾,但从村务公开工作现实来看,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。2014年以来,涉及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件占全区总信访量的60%以上,给纪检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,从对这些信访件的了解和初核中可看出:这些信访问题大多由于村务不公开、或公开少、公开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。因此做好村务公开工作是切实提高农村工作的透明度、给群众一个明白、还干部一个清白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。
一、当前村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
1、认识上存在误区
村务公开工作拓宽了村民的知情渠道,有效地遏制了村干部滋生腐败,但干部和群众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:
一方面村干部普遍认为村务公开就是监督自己,个别村干部动机不纯,把当村干部作为谋私利的机会,怕村务公开影响自己谋利,还有的村干部认为村务公开就是财务公开,是针对不廉洁干部的,只要自己清廉就行,没必要公开,个别村干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干部,认为几十年没公开自己照样当干部,何必找麻烦。
另一方面群众对村务公开的认识不高,认为公开内容是虚假的,经过“加工”的,要么认为村务公开是干部为自己做广告宣传自己的政绩,对村务公开漠不关心,更有甚者,怀着各种目的,对公开的村务吹毛求疵,作为上访的题材,恶意攻击村干部。
2、公开内容不全面
一是公开的内容避重就轻,一些村在村务公开时只公布几张统计报表,对农民真正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公开,事前、事中公开少,事后公开多;二是有些重要内容不愿公开或者是不敢公开,如扶贫款、危房改造款、土地补偿款、宅基地审批、村级招待费等;三是公开内容不深入,表面事项公开多,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,有的财务公开了,但只公开几个大数字,不公开具体的收入与支出项目。
3、公开的形式、时效、程序不规范
一是在公开的形式上,大多采用召开党员、村干部、小组长会议的形式,只在村干部的小范围内公开,大多村也有公开栏,但有的有栏无内容,有的公开的内容为应付检查,草草了事,检查组一走,就无人问津,成了张贴招聘广告的地方;二是在公开时效上,有的半年一年公开一次,有的几年都不公开,只有群众因为某事上访了,才会公开,干部认为公开了,群众却认为公开的内容参假,久而久之,引发干群矛盾;三是公开程序上,大多不经过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审查,在公开后也不重视群众意见的征求和收集,走形式、走过场。
4、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
一是监督主体不明确,村务公开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抓,搞得不好由谁来监督评价,是涉农部门、组织部门、纪检监察部门还是乡镇党委政府,监督主体不明确,客观上影响了公开工作;二是村民监督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,形同虚设,不敢过问公开事项,致使公开内容个别人说了算,或者公开的内容都是经过“内部加工”的;三是村民没有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,有的村民对公开内容提过意见,但没有得到答复和处理,对村务公开失去信心,有的怕遭打击报复,不敢监督;四是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,特别是对未按照要求公开的进行处理,存在失之于宽的现象。
二、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建议和对策
1、要在宣传教育、提高认识上下功夫
实行村务公开群众是基础,基层干部是关键,重在统一群众和干部的思想认识,既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,又要靠政府各职能部门做好对农村民主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。首先,要提高乡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认识,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,提高村干部素质,使他们明白,与村务联系的管理越明确、清晰、简单、公开,就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,要让村干部主动把自己的行为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。例如:在土地流转过程中,牵扯到的集体用地部分的补偿,如果及时公开补偿资金的入账和支出情况,让群众得知事情的全过程,让群众心知肚明,干群之间将会从误解变为理解,由怀疑变为信任,群众也会支持村上的工作。其次,要提高村民对村务公开的认识,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,使村民了解村务公开工作,增强对村务公开工作的信心,克服认知上的障碍,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,提高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。
2、要在规范公开内容上下功夫
要统一规范财务公开、事务公开、政务公开的具体内容,除必须保密的事项外,全部向村民公开,将公开的内容制度化,要做到“三个凡是”,即,凡是法律、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必须公开,凡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公开,凡是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公开。一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,如土地、山林等的承包、租赁情况,种粮直补、移民搬迁、危房改造、计划生育、扶贫救助等;二是关系到村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,如村干部的收入、交通通讯工具使用费、出差费开支、招待费等。公开内容要有侧重点,要细要全,各村也可根据本村的特点,突出村务公开工作的特色,增强各村村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3、要在规范公开方式、程序上下功夫
一是要创新公开方式。公开的形式除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公开栏外,还可以采取简报、会议、发放“明白卡”等形式公开,多种形式相互结合,相得益彰。二是要规范公开程序。村委会对公开的内容、时间、形式拟出后,要经村民监督委员会审查、补充和完善,村“三委会”联席会议讨论,并最终确定公开具体方案,由村委会具体实施公开工作,并在公开后做好后续三方面的工作:第一,设置“村务公开意见箱”,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;第二,做好信息反馈,并解答群众疑问;第三,建立村务公开台账,整理村务公开中形成的各种资料,完善档案,由专人负责管理。
4、要在规范公开时间上下功夫
要做好村务公开工作,把握公开时机很关键。要根据内容,准确把握公开时间,体现公开中的固定性、定期性和及时性。一是对年度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、村干部的安排等年度工作内容采取固定时间公开。二是对优抚、救灾救济、扶贫救助、财务收支等有规律的事务实行每季度定期公开。三是对“一事一议”筹资筹劳情况、粮食直补、综合补贴等急于知晓的情况采取及时公开。四是对村民质询的事项及热点问题随时公开,还可以允许群众“点题公开”。
5、要在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上下功夫
一是加强领导,明确职责。要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村务公开工作中的职责,村党支部书记是村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,负责组织领导工作,村委会主任为村务公开工作的直接责任人,负责具体实施村务公开工作。乡镇党委、政府对村务公开工作负主要监督检查责任。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包村领导、干部的监督作用,村监会对村务公开工作全程监督,包村领导、干部要定期检查督促指导,及时向乡镇党委、政府汇报村务公开工作的情况。三是乡镇党委、政府要把搞好村务公开工作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来抓,将村务公开纳入村级考核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考核。对在村务公开工作中不履行职责、不认真开展工作的村和个人要追究责任,对成绩突出的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。
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,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,村务公开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,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村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做好这项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、社会稳定、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(撰稿:田升印 李晓华)